走进古镇

民俗文化及非遗

发布日期:2019-04-24 浏览次数:1145

  一、《世界遗产名录》:濉溪柳孜运河遗址

  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。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,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。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,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,历隋、唐、宋三代五百余年,南宋时淤塞废弃。

  1999年年初,安徽省考古研究所、淮北市博物馆、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,进行发掘,共开探方8个,揭露面积930平方米,历时近200天。

  柳孜运河遗址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;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14年6月22日,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。


  二、淮北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:《淮北花鼓戏》。

  花鼓戏,中国地方戏曲剧种,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。湖北 、安徽、 江西 、河南、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。在众多名为“花鼓戏”的地方戏曲剧种中,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,影响最大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,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《打铜锣》、《补锅》、《刘海砍樵》等剧目,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。

  2008年,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  三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:《淮北大鼓》《临涣酱培包瓜制作技艺》《口子窖酒酿造技艺》《淮北泥塑》《殷派面塑》。

  淮北大鼓以唱为主,说为辅,唱腔高亢婉转,地方特色浓郁,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,语言诙谐幽默,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。

  淮北大鼓起源于濉溪县,长期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。一面鼓、一副板、一张嘴,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。

  这种以唱为主、说为辅的艺术形式,因其高亢婉转的唱腔、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,深受大众喜爱。

  历经岁月变换,这门艺术已经从民间艺人的谋生方式演变为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  临涣酱包瓜,安徽省濉溪县特产,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
  临涣酱包瓜又称菜中菜,外壳是圆、嫩、鲜、脆的酱培包瓜,内瓤为“倾馅十样绵,颜色有五六”的酱菜。色泽光亮,脆嫩清香,人口清爽,咸甜适度,酱味浓郁,南北皆宜。

  2018年3月,临涣酱包瓜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

  口子窖酒,安徽省淮北市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
  口子窖酿造日久,酒文化源远流长,远在春秋战国时期,濉水与溪河交汇形成的口子镇,五谷丰盛、交通便利,酿酒业逐渐兴起,因地得名,人们习惯地将口子镇出产的酒称为“口子酒”。宋侯血盟会诸侯,所饮之酒就是当时的口子酒。

  孔子编纂的《诗经·商颂·烈祖》就描述了濉溪人以酒祭祖祈福的习俗。战国时,韩非子周游列国来到濉溪县,见“酒旗高悬,迎风招展,酒香四溢”。明朝相山隐士任柔节题写的“隔壁千家醉,开坛十里香”广为流传。乾隆下江南途经此地,品尝口子酒之后,亲题“惠我南黎”,交予两江巡抚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,后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。石碑现存于相山庙,成为口子酒辉煌历史的见证。

  纯粮固态发酵法是传统中国白酒固有的工艺特色,与新工艺白酒、即非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有着本质的不同。口子窖酒长期坚持精选优质多粮原料,通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,形成独具一格的纯粮固态发酵美酒品质,2006年,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经严格检测和综合评价,认为口子窖酒一直坚持使用传统酿造工艺,符合纯粮固态发酵规范要求,准许使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,获得高档白酒身份证。

  2002年11月08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口子窖酒”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。


  (五)戏曲:淮北花鼓戏、泗州戏

  花鼓戏,中国地方戏曲剧种,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。湖北 、安徽、 江西 、河南、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。在众多名为“花鼓戏”的地方戏曲剧种中,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,影响最大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,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《打铜锣》、《补锅》、《刘海砍樵》等剧目,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。

  2008年,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  泗州戏,原名拉魂腔,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,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,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。它与江苏、山东、河南的柳琴戏、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"拉魂腔"发展而来,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。

  泗州戏是与徽剧、黄梅戏、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,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,以优美的唱腔,动听的旋律,唱响淮河两岸,大江南北,据1953年统计,泗州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出。

  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、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,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。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,观众逐步减少,演出亏损,传统技艺濒临失传,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,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。

  建国来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,以李宝琴、霍桂霞、李宝凤、周凤云、王宝莲五位名伶为代表,1957年5月拂晓报曾这样报道泗州戏五大名伶,“李宝琴的浪、霍桂霞的唱、李宝凤的棒、周凤云的像、王宝莲的样”分别概述各位大师的艺术特色。

  2006年5月20日,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  (六)传统手工艺:石雕艺术、泥塑、口子酒、临涣包瓜加工技艺

  石雕,指用各种可雕、可刻的石头,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,借以反映社会生活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审美情感、审美理想的艺术。

  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、大理石、青石、砂石等。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,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。

  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  (七)民间手工技艺

  丁庄村竹编、抱元洞端午茶、虎头鞋虎头帽、面灯制作技艺、手指画、二郎庙粉皮制作技艺、穆浅子柳编制作技艺、殷派面塑制作技艺、意境绘画剪纸制作技艺、百善硬面大卷制作技艺、南坪杠子馍、葛聋子膏药、花轿制作、商派面塑